放了暑假好似放下一切,腦袋瓜的運轉進入休眠的狀態,自己雖不致因疫情造成認知及情緒有所失調,但所接觸的,不管是媒體或學術的議題討論,都圍繞在疫情下的變與被改變,心情難免被影響,未來或許病毒會被我們擋於口罩和疫苗外,但其所形成的焦慮黑霧卻悄然滲透,在我們心理醞釀出另一形式的破口。
我們的大腦,感知到壓力時,會有焦慮,不安,預期危險等情緒,然後會快速做出保護且直接的反應,而這些不見得會是有效的應對方式,但我們就是習慣性的,用比較負面的態度來面對刺,就像老人家常講的「擔心起來等著」,壞事沒發生是賺到,發生了心理也有譜,不會一下子措手不及。要抗衡這種慣性的想法,就要不斷的製造正向的美好經驗,來取代原先的負面思惟。
我每天在餐桌上問小孩,今天有什麼好的事情發生?剛開始他們都會回答沒有,後來在我的「再想想」下,總會┌逼」想出幾個好的事情,久而久之,就會去感受生活上的小細節,甚至可以去感恩自己的遇到,從原本要應付我的逼問,後來變成一種習慣,慣性的去想一天所發生的好事情,當你的大腦存放著美好的經驗,即使是微小的,也可以覆蓋負向的想法,心情自然都不會太差。
經驗可以形塑大腦,改變神經細胞的組成和連結,每天在生活中,一定可以找出好的事物,只是常常被我們忽略,面對疫情的不確定性,常常記得,正向想法是一種選擇,它不是商品,不需要競爭,也不需要搶奪,人人都有機會獲得,這種免費的事,我們幹嗎不改變呢。
👉我的生活盡在IG: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prof.kochihen/
👉🏻聽聽我與學生聊聊心事:
Apple podcast:
https://podcasts.apple.com/....../%E8%81....../id1547235562
KKBOX::
https://podcast.kkbox.com/channel/4lA0y5YAwpk6lQFJBP?
SoundCloud:
https://soundcloud.com/hpxtlncqvapa/sets